目前分類:未分類文章 (32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「須菩提!汝勿謂如來作是念:我當有所說法。莫作是念!何以故?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,即為謗佛,不能解我所說故。須菩提!說法者,無法可說,是名說法。」

「須菩提!你不要認為我有這樣的意念:『我當有所說法。』你不可有如此生心動念。為什麼呢?如果有人說如來『有所說法』的念頭,那是毀謗佛陀,因為他不能了解我所說之故。

「須菩提!一切言說是開啟眾生本具的真如自性,為了袪除眾生妄念,隨機化度,隨緣而說,何來有法?這種種言聲的說法,也只是一時的方便言語,暫且給它一個『說法』的假名。」

爾時,慧命須菩提白佛言:「世尊!頗有眾生,於未來世,聞說是法,生信心不?」

這時候,深具智慧的須菩提了解佛陀的深意,但又怕末世眾生聽聞無法可說,無說法者,這番言語,狐疑不信,於是,便請問佛陀道:「佛陀!將來的眾生聽了您今日『無說而說』的妙義之後,能生起信心嗎?」

佛言:「須菩提!彼非眾生,非不眾生。何以故?須菩提!眾生,眾生者,如來說非眾生,是名眾生。」

佛陀當下便斧底抽薪,破除弟子們對佛與眾生們的分別見,說:「須菩提!他們既不是眾生,也不能說不是眾生。為什麼呢?就法性空寂而言,他們也是佛,是尚未了悟真理的佛。佛也是眾生,是已悟道的眾生。但是,又不能不稱之為眾生,因為他們雖已經聽聞佛法,生起信心,但還未能悟道,所以於事相上說,稱他們為眾生。須菩提!從真如本性上來說,眾生即佛,原來沒有什麼眾生不眾生的,『眾生』也只是一時的假名而已。」

 

*此經始終要破除人們所執的見相,前分關於佛身的見相已破除,此分更欲深入破除佛語的見相。所以,佛陀一再為眾生解黏去縛,破其執見及所知諸障,希望眾生能隨說隨泯,悟入般若妙境。「法無所說,所說非法」的用意,即在於此。

*佛陀說法,無非是應機而談,隨機而說,眾生聽聲音、看到文字,就以為佛陀在說法。其實,從法身理體之處來看,哪裏有可說的法、能說的人?

 

名詞解釋:      說法者,無法可說,是名說法     慧命

點擊此燈泡可看江味農居士對該段經文之註釋 / 點擊下列圖式可看不同大德對此分的註解

譯本.jpg         星雲.jpg         道源.jpg         聖一.jpg         昆山.jpg 

 SC_0051.JPG


Diamondsut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須菩提白佛言:「世尊!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為無所得耶?」

須菩提心有所悟,向佛陀說:「佛陀!您得無上正等正覺,是真無所得!」

佛言:「如是!如是!須菩提!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乃至無有少法可得,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」

佛陀印可說:「是的,須菩提!不僅是無上正等正覺,乃至纖毫之法,我都無所得。得者,因為有失也,我本無所失,何來有得?無上正等正覺之名,指的是覺悟,自性,而非有所得。

 

*般若妙法,本是自己所有,非心外而得;本來無失,故無所謂有得。若云有所得,皆是執情未忘,能所未破之故也。此分總明無得之得,得而無得之實諦。

 

點擊此燈泡可看江味農居士對該段經文之註釋 / 點擊下列圖式可看不同大德對此分的註解

譯本.jpg         星雲.jpg         道源.jpg         聖一.jpg         昆山.jpg 

 SC_0049.JPG


Diamondsut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復次:「須菩提!是法平等,無有高下,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以無我、無人、無眾生、無壽者,修一切善法,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須菩提!所言善法者,如來說即非善法,是名善法。」

其次,須菩提!人不分賢愚聖凡,其真如菩提絕對平等的,沒有高下的分別,所以才名為無上正等正覺。只要眾生不執著於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的妄想分別去修持一切善法,那麼即可悟得無上正等正覺。

須菩提!所謂的善法,也不過是因緣和合的假象,怎能執為實有?修一切善法,不可著相,善法之名,不過是隨順世俗事相而言。

 

*說明一切法性本來平等,無有高下,故一一法皆不可分別執著。以此平等清淨心,不著人、我、眾生、壽者四相,而修一切善法,便契真如法性,照見本來面目,而得無上正等正覺。

*法平等有二義:

(一)法相緣起平等:比如說,此法生起,必以彼法為助緣;此法為主,彼法為伴,所謂「此有故彼有,此生故彼生。」若彼法生起,則又有另一個法為伴,如此主伴因緣,重重無盡,互為主伴,如此看來,豈不平等?
(二)法性普遍平等,即指二空般若智所顯出的真如實相,法爾天然,普遍平等。在佛不增,在眾生不減,本來就沒有高下勝劣之相,由此更顯出法法平等的實義。

 

名詞解釋:       法平等        善法

點擊此燈泡可看江味農居士對該段經文之註釋 / 點擊下列圖式可看不同大德對此分的註解

   譯本.jpg         星雲.jpg         道源.jpg         聖一.jpg         昆山.jpg 

 

 SC_0047.JPG


Diamondsut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「須菩提!若三千大千世界中,所有諸須彌山王,如是等七寶聚,有人持用布施。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,乃至四句偈等,受持、讀誦,為他人說,於前福德,百分不及一,百千萬億分,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。」

須菩提!如果以三千大千世界中,所有須彌山王作比較,有人用七寶,集滿所有的須彌山王,用來布施,這個人所得的福德,當然是很多的。但是如果有人只是受持讀誦這部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,並且又能為他人解說,哪怕只有四句偈,他所得的福德,用七寶布施的福德校量,前者的布施福德,是百不及一,百千萬億分不及一,甚至是算數譬喻所不能相比的。

 

*所謂「福智」,即福德與智慧的並稱。有相的布施縱使如山高、如海深,山崩海枯之時,福智亦是有盡。然受持經典的無相般若妙慧,所得的福智,方是無量無邊,不可計數的。

 

名詞解釋:         福智

點擊此燈泡可看江味農居士對該段經文之註釋 / 點擊下列圖式可看不同大德對此分的註解

譯本.jpg         星雲.jpg         道源.jpg         聖一.jpg         昆山.jpg 

 SC_0046.JPG 


Diamondsut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須菩提!於意云何?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:『我當度眾生。』須菩提!莫作是念!

佛陀恐怕還有眾生以為他有眾生可度,所以特地再一次提出詢問:「須菩提!你不要說,我還有『眾生可度』的念頭,你不要有這樣的想法。

何以故?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。若有眾生如來度者,如來即有我、人、眾生、壽者。

為什麼呢?因為眾生當體即空,並無實在之相,如果我還生心動念,有眾生可度,那麼連我自己也落入我、人、眾生、壽者四相的執著之中。

須菩提!如來說有我者,則非有我,而凡夫之人,以為有我。須菩提!凡夫者,如來說則非凡夫,是名凡夫。」

「須菩提!如來所說的『我』,事實上是假相的我,是為了度化眾生,權巧方便設立的,但是凡夫卻以為有個真實的我,這都是凡夫執相成迷。
「須菩提!其實以心、佛、眾生三無差別,一切凡夫都具有如來智慧,凡夫與佛,本來平等的,所以凡夫並非凡夫,只是因為他一時沈淪不覺,隨逐妄緣,未能了悟生死,暫時假名為凡夫。

 

*「化」者,以法度生也;「無所化」者,以平等心度平等眾,外不見所度的眾生,內不見能度的我,能所俱忘,自然是化無所化。

 第二十一分非說所說,是無法可說;第二十二分無法可得,是連法也不可得;此分化無所化,是連根本的惑根都要除去,如來是無眾生可度,不曾度過一個眾生。

*經云:「平等真法界,如來不度生。」《華嚴經》云:心佛及眾生,是三無差別。」佛陀在在處處,總要一手提起,再用另一手放下,恐怕眾生懷疑他有眾生可度,所以,一再點出生佛平等的真理。

 

名詞解釋:                 凡夫

點擊此燈泡可看江味農居士對該段經文之註釋 / 點擊下列圖式可看不同大德對此分的註解

譯本.jpg         星雲.jpg         道源.jpg         聖一.jpg         昆山.jpg 

 SC_0043.JPG


Diamondsut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「須菩提!於意云何?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?」

「須菩提!你認為如何?可以從三十二相觀如來嗎?」

須菩提言:「如是!如是!以三十二相觀如來。」

須菩提自然知道佛陀這一問的深意,便從眾生立場所見作答:「是的,佛陀!可以從三十二相觀如來。」

佛言:「須菩提!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,轉輪聖王即是如來。」

佛陀便接著須菩提的回答,一語道出「法身非相」的真理說:「須菩提!若能以三十二相觀如來,那麼轉輪聖王也具足三十二相,他也是如來了。」

須菩提白佛言:「世尊!如我解佛所說義,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。」

須菩提心有領悟,立即回答:「佛陀!如我解悟佛陀所說之義,是不可以從三十二相觀如來的。」

爾時,世尊而說偈言:「若以色見我,以音聲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見如來。」

這時候佛陀以偈說道:
          若有人想以色見我,以聲音求我;此人心有住相,就是行邪道。


*本分在敘述如來法身遍滿法界,無一處不是如來的法身理體;既遍滿法界,即不能住相觀如來,所以說,如來法身非相。


名詞解釋:     轉輪聖王

點擊此燈泡可看江味農居士對該段經文之註釋 / 點擊下列圖式可看不同大德對此分的註解

譯本.jpg         星雲.jpg         道源.jpg         聖一.jpg         昆山.jpg 

 SC_0042.JPG


Diamondsut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「須菩提!汝若作是念:『如來不以具足相故,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」須菩提!莫作是念:『如來不以具足相故,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』

佛陀一路破執至此,又怕眾生落入斷滅空見的陷阱之中,所以抽絲剝繭,好比一手推著,一手擋著,無非要眾生當下自悟。
須菩提!你不要有這樣的念頭,如來不以具足相的緣故,才得到無上正等正覺的。你決不可以認為,如來因不以具足相而得到無上正等正覺。

須菩提!汝若作是念,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,說諸法斷滅。莫作是念!何以故?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,於法不說斷滅相。』

須菩提!你如果生起這樣的想法,發無上正等正覺菩提心,就會說諸法斷滅,認為不須要有什麼善法的修行。為什麼呢?因為發無上正等正覺心的人,於法不說斷滅相,不著法相,也不著斷滅相。

 

*本分在敘述般若法,非斷非常,不可用斷常之見思量,而且般若法本是不生不滅的,不可用生滅之法來論議,因此般若法體無斷無滅。前一分云「不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」是遮眾生著相而求的「常見」,也就是「有見」,這一分則是止眾生撥無因果的「斷滅空見」。這二種見都是偏執,不是佛法的大義;真正的「空」是超越有、無二邊,無實無虛的中道,不是什麼都沒有才叫空,而是即有即空、即空即有的真空妙有。

 

名詞解釋:      斷滅

點擊此燈泡可看江味農居士對該段經文之註釋 / 點擊下列圖式可看不同大德對此分的註解

譯本.jpg         星雲.jpg         道源.jpg         聖一.jpg         昆山.jpg 

 SC_0041.JPG


Diamondsut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「須菩提!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,持用布施。若復有人,知一切法無我,得成於忍。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。何以故?須菩提!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。」

須菩提!菩薩若用滿恆河沙等世界的七寶來布施,所得功德,當然無法計量。如果明白一切法無我,皆由因緣所生,無有真實永恆的體性,由此了知無生無滅,不為外境所動,即與空性相應。內無貪念,外無所得,親證無生法忍,那麼,這位菩薩所得的功德要比七寶布施的菩薩更多的。

「為什麼呢?須菩提!因為諸菩薩是不受福德相的限制。」

須菩提白佛言:「世尊!云何菩薩,不受福德?」

須菩提不解的問道:「什麼是諸菩薩不受福德的限制呢?」

「須菩提!菩薩所作福德,不應貪著,是故說:不受福德。」

須菩提!菩薩所作福德,不應貪求生起執著。因為菩薩行利益眾生事,是發菩提心,而不是貪求福德,是利他而非利己。菩薩修一切善法,行六度萬行,不著相布施,心中並沒有計較福德的妄念,所以才說菩薩不受福德相的限制。

 

*本分敘述菩薩修行階次的深淺不同。凡夫菩薩雖知外塵之相不實,但未證得無生法忍,心中還存有微細之妄念,著相布施,未能通達無我之法。聖賢菩薩,心不住法,得成於忍,因此「得忍菩薩」的無漏功德,勝過「寶施菩薩」有漏的福德。菩薩悟得無我之後,不馳求福德,不戀著涅槃,所以說「不貪」。不受福德,並不是撥無業因功果,而是菩薩心不貪著福德,無較量福德的妄想分別。

 

名詞解釋:      

點擊此燈泡可看江味農居士對該段經文之註釋 / 點擊下列圖式可看不同大德對此分的註解

譯本.jpg         星雲.jpg         道源.jpg         聖一.jpg         昆山.jpg 

 SC_0040.JPG


Diamondsut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「須菩提!若有人言:『如來若來、若去;若坐、若臥。』是人不解我所說義。何以故?如來者,無所從來,亦無所去,故名如來。」

須菩提!如果有人說,如來也是有來、去、坐、臥等相,這個人就是不了解我所說如來的深意了。為什麼呢?所謂如來者,實在是無所來處,也無所去處,所以才稱為如來。因為如來就是法身,法身無形無相,遍滿虛空,無所不在,寂然不動,哪裏還有來去之名呢?眾生所見的語默動靜之相,不過是如來的應化之身,應化身為隨眾生之機緣感應有隱有現,但是法身則恆常寂靜,從未有來、去、坐、臥的相狀。

 

*本分乃敘述如來即威儀即寂靜,即體即用,隨緣不變,不變隨緣,故無往而不在,所謂威儀者,即三十二相、八十種好,萬德具足、莊嚴圓滿之相也;而所言寂靜,即無去無來,非動非靜,寂然之體也。

所以,不可以行住坐臥處見如來,因為如來雖現威儀之相,而實是寂靜之體;雖是寂靜之體,而隨現威儀之相的。


點擊此燈泡可看江味農居士對該段經文之註釋 / 點擊下列圖式可看不同大德對此分的註解

譯本.jpg         星雲.jpg         道源.jpg         聖一.jpg         昆山.jpg 

 SC_0054.JPG  


Diamondsut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須菩提!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;於意云何?是微塵眾,寧為多不?」

須菩提!如果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把三千大千世界都碎成微塵,你認為這些微塵多不多呢?」

須菩提言:「甚多。世尊!何以故?若是微塵眾實有者,佛則不說是微塵眾。

太多了,佛陀!為什麼呢?如果這些微塵眾,是實有恆常的體性,佛陀就不會說它多了。

所以者何?佛說微塵眾,即非微塵眾,是名微塵眾。世尊!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,則非世界,是名世界。

佛陀所說的微塵眾,實是緣生的假相,並沒有恆常不變的自性,只是一個假名而已。
佛陀!如來說過,三千大千世界並非即是真實恆常的世界,也僅是一個假名而已。

何以故?若世界實有者,即是一合相;如來說一合相,則非一合相,是名一合相。」

什麼呢?如果世界是實有的,那就是一合相。如來說的一合相,也非實有,緣生則聚,分合離散,仍然不是實有不變的一合相,也只是緣散即無,一個假名罷了。

須菩提!一合相者,則是不可說,但凡夫之人,貪著其事。」

須菩提!所謂一合相,沒有定相可言,本是個眾緣和合而有的,非空非有,如何可以言說?但是凡夫之人執著取相,貪戀執著有個真實的一合相。

 

*此分說明一合相之理。如來為恐須菩提尚有執見未泯,不了解般若真諦,未明法身應身之理,所以用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,比喻應身不離法身,猶如世界是假的,就連微塵亦是虛而不實的。三千大千世界與微塵,雖異而不異,合而不離之相,但畢竟也是因緣假合而已,終有因緣離散,壞空無實的一天。

 

名詞解釋:       一合相       貪著

點擊此燈泡可看江味農居士對該段經文之註釋 / 點擊下列圖式可看不同大德對此分的註解

譯本.jpg         星雲.jpg         道源.jpg         聖一.jpg         昆山.jpg 

 SC_0009.JPG 


Diamondsut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須菩提!若人言:『佛說我見、人見、眾生見、壽者見。』須菩提!於意云何?是人解我所說義不?」

「須菩提!如果有人說,佛陀宣說的我見、人見、眾生見、壽者見,是真實的。須菩提!你認為這個人了解我所說的深意嗎?」

「不也,世尊!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。何以故?世尊說我見、人見、眾生見、壽者見,即非我見、人見、眾生見、壽者見,是名我見、人見、眾生見、壽者見。」

「佛陀!這個人不曾了解您所說的深意。為什麼呢?佛陀說我見、人見、眾生見、壽者見,都是虛妄不實的,只是隨緣而設立的假名。眾生迷於事相為有,若能悟知體性空寂則無,不可於此四見,妄執實有。」

「須菩提!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,於一切法,應如是知、如是見、如是信解,不生法相。須菩提!所言法相者,如來說即非法相,是名法相。」

「須菩提!發無上正等正覺之心的人,對於一切世間法、出世間法,都應該如實去知,如實去見,如實去信解,心中不生一切法相,而妄起執著。
須菩提!你應當知道,所謂的法相,並非有真實不變的法相,只是緣起的幻相,佛陀暫時應機說法的假名而已。

 

*真知者,無所知而又無所不知;真見者,無所見卻又無所不見。凡夫不悟般若妙理,不能降伏妄念之心,所得知見,外不能離六塵、內不能斷緣影,紛紛墮於能知、所知之障中。本分旨意,即是要我們斷除心外取法的毛病,務使知見不生才是。

 

名詞解釋:      如是知         如是見          如是信解

點擊此燈泡可看江味農居士對該段經文之註釋 / 點擊下列圖式可看不同大德對此分的註解

譯本.jpg         星雲.jpg         道源.jpg         聖一.jpg         昆山.jpg 

SC_0002.JPG 


Diamondsut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「須菩提!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,持用布施。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發菩提心者,持於此經,乃至四句偈等,受持、讀誦,為人演說,其福勝彼。云何為人演說?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。何以故?

須菩提!如果有人,以充滿無量阿僧祇世界的七寶,以此為布施。如果有善男子、善女人發無上菩提心,受持這部《金剛經》,哪怕只有四句偈而已,他能信受讀誦,且為他人解說,那麼,他的福德自然要過勝過行七寶布施的人。要如何為他人演說呢?當不執著於一切相,隨緣說法而如如不動。為什麼呢?

一切有為法,如夢、幻、泡、影;如露,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。」

因為一切世間的有為諸法,就像夢境的非真,幻化的無實,水泡的易滅,影子的難存,又如早晨遇日而失的露珠,天空將雨時的閃電,瞬間即滅。應作如是的觀照啊!

佛說是經已,長老須菩提,及諸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,一切世間天、人、阿修羅,聞佛所說,皆大歡喜,信受奉行。

此時,佛陀說《金剛經》已經圓滿了,長老須菩提,及同時在法會聽經的比丘、比丘尼,優婆塞、優婆夷,一切世間的天、人、阿修羅等,聽聞了佛陀說法之後,深深的了悟,無不法喜充滿,一心信受奉行。

 

*應化者,應機度化之意也。舉凡一切佛陀所言所說,一文一字、一形一相,無非是為了度化眾生而設,並非真實,故佛陀至此,不忘隨說隨泯,破眾生之執,以顯般若之理也。

 

名詞解釋:   如如    有為法         優婆塞、優婆夷 

點擊此燈泡可看江味農居士對該段經文之註釋 / 點擊下列圖式可看不同大德對此分的註解

譯本.jpg         星雲.jpg         道源.jpg         聖一.jpg         昆山.jpg 

SC_0036.JPG   


Diamondsut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«1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