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須菩提!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,持用布施。
若復有人,知一切法無我,得成於忍。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。何以故?須菩提!
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。」
須菩提!菩薩若用滿恆河沙等世界的七寶來布施,所得功德,當然無法計量。如果明白一切法無我,皆由因緣所生,無有真實永恆的體性,由此了知無生無滅,不為外境所動,即與空性相應。內無貪念,外無所得,親證無生法忍,那麼,這位菩薩所得的功德要比七寶布施的菩薩更多的。
「為什麼呢?須菩提!因為諸菩薩是不受福德相的限制。」
須菩提不解的問道:「什麼是諸菩薩不受福德的限制呢?」
須菩提!菩薩所作福德,不應貪求生起執著。因為菩薩行利益眾生事,是發菩提心,而不是貪求福德,是利他而非利己。菩薩修一切善法,行六度萬行,不著相布施,心中並沒有計較福德的妄念,所以才說菩薩不受福德相的限制。
*本分敘述菩薩修行階次的深淺不同。凡夫菩薩雖知外塵之相不實,但未證得無生法忍,心中還存有微細之妄念,著相布施,未能通達無我之法。聖賢菩薩,心不住法,得成於忍,因此「得忍菩薩」的無漏功德,勝過「寶施菩薩」有漏的福德。菩薩悟得無我之後,不馳求福德,不戀著涅槃,所以說「不貪」。不受福德,並不是撥無業因功果,而是菩薩心不貪著福德,無較量福德的妄想分別。
名詞解釋: 忍
點擊此燈泡可看江味農居士對該段經文之註釋 / 點擊下列圖式可看不同大德對此分的註解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