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須菩提!於意云何?須陀洹能作是念,我得須陀洹果不?」

「須菩提!你認為須陀洹會生起這樣的心念?『我已證得須陀洹果!』」

須菩提言:「不也。世尊!何以故?須陀洹名為入流,而無所入;不入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。是名須陀洹。」

須菩提回答:「不會的,佛陀!為什麼呢?須陀洹的意思是入聖流,而事實上是無所入的,不執著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等六塵境相,因為心中沒有取捨的妄念,不隨六塵流轉,所以,才叫作須陀洹。」

「須菩提!於意云何?斯陀含能作是念,我得斯陀含果不?」

「須菩提!你認為斯陀含會有那樣的念頭嗎?『我已證得斯陀含果!』」

須菩提言:「不也。世尊!何以故?斯陀含名一往來,而實無往來,是名斯陀含。」

「不會的,佛陀!什麼緣故呢?斯陀含的意思是一往來,已證初果,要再一往天再上,再一來人間,斷除欲界思惑。而事實上,他對於五欲六塵已不起貪愛了,應是體順無為真如之理,在這無為真如之理上,那有往來之相呢?因為他已無往來之相,所以才叫做斯陀含。」

「須菩提,於意云何?阿那含能作是念,我得阿那含果不?」

「須菩提!你認為阿那含能有這樣的心念嗎?『我已得阿那含果?』」

須菩提言:「不也。世尊!何以故?阿那含名為不來,而實無不來,是故名阿那含。」

「不會的,佛陀!為什麼?阿那含的意思是不來,二果斯陀含,斷除了欲界思惑以後,就永久居住於色界的四禪天,享受天上的福樂,不再來人間,所以才名為不來。所以心中已沒有來不來的分別。因此,才稱為阿那含。若他尚有證果之念,便是著了不來之相,就不可以稱為阿那含。」

「須菩提!於意云何?阿羅漢能作是念,我得阿羅漢道不?」

「須菩提!阿羅漢能起一種念頭?『我已證得阿羅漢果!』」

須菩提言:「不也。世尊!何以故?實無有法名阿羅漢。世尊!若阿羅漢作是念,我得阿羅漢道,即為著我、人、眾生、壽者。世尊!佛說我得無諍三昧,人中最為第一,是第一離欲阿羅漢。世尊!我不作是念:『我是離欲阿羅漢。』世尊!我若作是念,我得阿羅漢道,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,以須菩提實無所行,而名須菩提,是樂阿蘭那行。」

「不會的,佛陀!怎麼說呢?因為實際上並沒有什麼法叫做阿羅漢。所謂的阿羅漢是徹悟我、法二空,不再隨妄境動念,只是寂然如如,才為此立一假名。佛陀!如果阿羅漢起了我得阿羅漢的念頭,那麼,就是有了我、人、眾生、壽者等法相對待分別,就不可以稱為阿羅漢。

「佛陀!您說我已證得無諍三昧,是人中第一,亦為羅漢中第一離欲的阿羅漢。但我並沒有執著我是離欲羅漢的念頭。佛陀!如果我有得阿羅漢道的念頭,佛陀就不會稱我為阿羅漢,那麼,佛陀也不會讚歎我是歡喜修阿蘭那行。因為須菩提並不存有修行的心相,妄念不生,所以才稱為是歡喜修阿蘭那行的。」

 

*本文敘述所謂「般若實相」,非有相非無相,非一非異相,離一切相,即是實相。佛陀藉聲聞四果為喻,破除有惑可斷,有果可證的妄念。

 

名詞解釋:    須陀洹      斯陀含      阿那含      阿羅漢       無諍三昧      樂阿蘭那行

點擊此燈泡可看江味農居士對該段經文之註釋 / 點擊下列圖式可看不同大德對此分的註解

譯本.jpg         星雲.jpg         道源.jpg         聖一.jpg         昆山.jpg 

 SC_0067.JPG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iamondsut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