須菩提,於意云何,須陀洹能作是念,我得須陀洹果不。須菩提言,不也,世尊,何以故,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,不入色聲香味觸法,是名須陀洹。
佛問須菩提,須陀洹能否起心動念,在心內見有我相,見有得果的相,須菩提答:「聖人證無為法,無能得的我,無所得的果,那裡能作是念,言我得須陀洹果,何以故,須陀洹修行,斷了粗重煩惱,遠離世間六塵,入法性之流,法性是無相,常入法性時,無能入的我,無所入的法性,能所俱空,才能入法性之流,既能所俱空,當然不會作是念,說我得須陀洹果。」
入流者,入法性之流,法性無相,故無能入所入。
何謂入法性之流?不入色聲香味觸法,才可以入法性流,例如眼見色,心內不起分別,即是色不入心,亦即心內無色,稱為不入色。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亦如是,但自心內不起分別,即聲香味觸法不入心,亦即心內無聲香味觸法,心則清淨,六塵空,六根清淨,迥脫根塵,靈光獨耀,初入法性流,初見道跡,證初果,名須陀洹,決定不受地獄、畜生、餓鬼、修羅等異類之身,七生可證阿羅漢果。
有入流之名,而無入流之相可得,無相有名,是名須陀洹。
須菩提,於意云何,斯陀含能作是念,我得斯陀含果不。須菩提言,不也,世尊,何以故,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,是名斯陀含。
斯陀含是梵語,此云一往來,一往天上,一來人間,便了生死,出三界,證阿羅漢果。
斯陀含已見性,入法性流,性流無相,亦無往來之相可得,故云實無往來。
大乘斯陀含者,目觀諸境,心內只有一生滅,無第二生滅,故名一往來;前念妄起,後念即止,前念有著,後念即離,故實無往來。
不但無為法無往來之相,在有為法來說,亦無往來之相。「往」——試研究這個往字,未往無往,已往亦無往,當往時一半往,一半不往,何來有一個往的相可得?「來」——未來無來,已來亦無來,正來時半來半不來,何曾有來的相?有為法尚且無往來相可得,何況無為法呢。
凡夫本無往來之相可得,只為妄想分別,執著說有往來,何曾有一往來之法可得?譬如由大嶼山往香港,是色身有往來,心沒有往來,凡夫尚且心無往來,何況聖人,所以斯陀含不作是念,我得斯陀含果。
雖無往來之相可得,無相而有名,是名斯陀含。
須菩提,於意云何,阿那含能作是念,我得阿那含果不,須菩提言,不也,世尊,何以故,阿那含名為不來,而實無不來,是故名阿那含。
梵語阿那含,華語譯作不還,亦名出欲,以欲習永盡,決定不來欲界受胞胎。既不來欲界,便在阿那含天修行,阿那含天是四禪天之一。
阿那含已入性流,性流中無不來之相可得,故云實無不來;雖無不來之相可得,惟無相而有名,故名阿那含。
須菩提,於意云何,阿羅漢能作是念,我得阿羅漢道不。
小乘四果稱為阿羅漢,此云殺賊,把見思煩惱賊殺盡,故名殺賊;又名應供,應受人天供養;又稱為無生,不再受生死輪迴。
阿羅漢只見生死空而住於空,名為偏空,大乘佛法,真空不空,真空不空就是妙有,小乘真空而無妙有,所以阿羅漢只證得偏空,偏空即著空。
世尊問須菩提,阿羅漢會否生起一個心,謂自己得阿羅漢道。
須菩提言,不也,世尊。
聖人無我、無相、無得、無念,然後才證聖果,所以證聖果的人,絕不會說自己得果,若阿羅漢起心動念,謂有我得阿羅漢果,便是著相,著相即有為,有為就是凡夫,就不能證聖果,故須菩提言:「不也,世尊。」
何以故,實無有法名阿羅漢。
阿羅漢名為殺賊,有煩惱才有所殺,無煩惱時,又殺個什麼東西?
阿羅漢又稱為無生,有生死,才有了生死之法,若無生死,那裡有了生死之法可得而名阿羅漢(無生)呢?若實無了生死之法可得,則實實在在無有一法名阿羅漢。
如人發夢,醒來時,實無夢可得,亦實無夢可醒,若有夢,便有醒,但醒來時無夢,既無夢,便不能說有夢醒之法可得。
世尊,若阿羅漢作是念,我得阿羅漢道,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。
若阿羅漢作是念,我得阿羅漢道,便是依真起妄——著我得阿羅漢道的我相,執我是聖人的人相,有能得所得的妄心生起,是為眾生相,執著自己得阿羅漢道是壽者相,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四相。
世尊,佛說我得無諍三昧,人中最為第一,是第一離欲阿羅漢。
此乃須菩提以自己證明之文。
須菩提解空第一,不與人相諍,得無諍三昧,別人嫌他坐,他便立,別人嫌他立,他便坐,別人嫌他坐立,他便行,絕不與人相諍,故佛說須菩提得無諍三昧。一切羅漢都證無諍三昧,卻是一切羅漢都見有三昧可證,惟須菩提不見有無諍三昧可得,故須菩提是阿羅漢人中,得無諍三昧最為第一。
一切羅漢均離欲,惟是一切羅漢都見有欲可離,但是須菩提不見有欲可離,是故一切離欲羅漢人之中,須菩提是第一離欲阿羅漢。
世尊,我不作是念,我是離欲阿羅漢。
心不動念,則我、法二空,我空無我,法空,無欲可離,既無我亦無欲可離,云何能作念,我是離欲阿羅漢。
世尊,我若作是念,我得阿羅漢道。
若作是念,我得阿羅漢道,是為有我而得阿羅漢道,有我則有生死,阿羅漢是無生,若有我,無生變為有生,是故須菩提不作是念,我得阿羅漢道。
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,以須菩提實無所行,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。
阿蘭那行就是無諍行,亦稱為無怨行、寂靜行。須菩提若見有阿羅漢道可得,便有諍——有我、有得,有我有得,便與人相諍,有諍便不是無諍行者——然須菩提實實在在不與人相諍,亦實實在在不見有無諍行可得,所以世尊讚嘆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