舍衛,梵名S/ra^vasti^ ,巴利名Sa^vatthi^ 。 為中印度古王國名。 又作舍婆提國、室羅伐國、尸羅跋提國、舍囉婆悉帝國。 意譯聞物、聞者、無物不有、多有、豐德、好道。 又以此城多出名人,多產勝物,故稱聞物國。 本為北憍薩羅國(梵Uttara -Kos/ala^ )之都城名,為別於南憍薩羅國(梵Daks!in!a -Kos/ala^ ),故以都城代稱。
關於舍衛國名稱之由來有數種說法,如毘濕奴富蘭那(梵Vis!n!u -pura^n!a )所載,該都城之創建人為日種王(梵S/ra^vasta )。 另如南方佛教所傳,有人問:'此城有何種貨物? '城中之人則答:'無物不有。'又梵語s/rava, s/ravas 系耳、聞、好名聞之意,後轉釋為捨衛國之名。
佛陀在世時, 波斯匿王 統治此國。 據分別功德論卷二載,佛陀於舍衛國前後居止二十五年,較住於其他諸國長久,由於此國最妙、多珍奇,人民知義理;而祇洹精舍特有神驗,當眾僧講集時,有獼猴數千前來,在左右觀聽,寂靜無聲,諸飛鳥亦普皆來集;以此國多仁慈,故異類影附。 大智度論卷三載, 舍衛城 為佛出生地,為報生地之恩,故多住此。 諸經典中,常見其名,且阿含部之諸經、賢劫經、彌勒下生經、彌勒上生經、大寶積經鬱伽長者會等諸會, 阿彌陀經 、 文殊 般若經、金剛般若經等皆於此處說。
佛在世時,舍衛國有九億之家,然至西元五世紀初,法顯至此地巡禮時,已頗荒廢,再經二百年,玄奘經此地時,更為荒蕪。 如城內原有勝軍王所建大法堂、缽邏阇底精舍、須達長者故宅、指鬘外道悔改證果之處等遺址;城外則有祇園精舍、佛陀為病比丘看病處、舍利弗目連競神通處、外道殺婬女謗佛處、提婆達多陷入地獄大坑、群盜得眼林,及城外西北約十八公里處之迦葉佛本生地等遺址,種種聖蹟皆成廢墟。
有關此國之位置,據英國考古學家康林罕(A. Cunningham)推定,近於尼泊爾之奧都(Oudh,古稱沙只,巴sa^keta ),北方約九十餘公里處,即拉布提河(Rapti)左岸之沙赫瑪赫(Sahet Mahet)地方。 因近年在該處發掘銘刻有s/ra^vasti^之巨大佛像、大唐西域記卷六所說周長約五公里之城壁,及記述布施祇園精舍田地之銅板等,足資證明此處即舍衛國故址之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