梵語 bahu-jana, jantu, jagat sattva 之意譯。音譯僕呼繕那、禪頭、社伽、薩埵。又譯作有情、含識(即含有心識者)、含生、含情、含靈、群生、群萌、群類。「眾生」一語,普通指迷界之有情。雜阿含經卷六:「佛告羅陀,於色染著纏綿,名曰眾生;於受、想、行、識染著纏綿,名曰眾生。」  

長阿含經卷二十二世本緣品載,無男女尊卑上下,亦無異名,眾共生於世,故稱眾生。俱舍論光記卷一解為受眾多之生死,故稱眾生。大智度論卷三十一、大乘同性經卷上謂,眾生係以五蘊等眾緣假合而生,故稱眾生。又不增不減經載,法身為煩惱所纏,往來生死,故稱眾生。一般以為無明煩惱所覆,流轉生死者為眾生。若廣義言之,佛及菩薩亦含攝於眾生之中。摩訶止觀卷五上:「攬五陰通稱眾生。眾生不同:攬三途陰罪苦眾生,攬人天陰受樂眾生,攬無漏陰真聖眾生,攬慈悲陰大士眾生,攬常住陰尊極眾生。」

有情(梵:sattva),音譯為薩埵、薩多波,舊譯為眾生,或稱為“含识”,即一切有感情、意識之生命。相对於有情,草木、土石、山河、大地等,稱為非情或无情。

由於有情眾生的業差別不同,由無數不同的業就形成無數不同種類的眾生。但也可分為幾類,分類的方法有數種,其中五趣、六趣最常見。

五趣:地獄、餓鬼、畜生、人、天

六趣:地獄、餓鬼、畜生、人、天、阿修羅

七識住:身異想也異處、身異想一處、身一想異處、身一想一處、空無邊處、識無邊處、無所有處

九有情居(或稱九有):欲界的人與天,初禪天、二禪天、三禪天、四禪天的無想天、空處、識處、無所有處、非想非非想處

六十二種有情:那落迦、旁生、鬼、天、人、剎帝利、婆羅門、吠舍、戍陀羅、女、男、非男非女、劣、中、妙、在家、出家、苦行、非苦行、律儀、不律儀、非律儀非不律儀、離欲、未離欲、邪性定聚、正性定聚、不定性聚、苾芻、苾芻尼、正學、勤策男、勤策女、近事男、近事女、習斷者、習誦者、淨施人、宿長、中年、少年、軌範師、親教師、共住弟子及近住弟子、賓客、營僧事者、貪利養恭敬者、厭捨者、多聞者、大福智者、法隨法行者、持經者、持律者、持論者、異生、見諦、有學、無學、聲聞、獨覺、菩薩、如來、轉輪王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iamondsut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