梵語 hetu-pratyaya。為因與緣之並稱。因,指引生結果之直接內在原因;緣,指由外來相助之間接原因。依此,因緣又有內因外緣、親因疏緣之稱。廣義而言,因即意謂因與緣,包含內因與外緣。  

一切萬有皆由因緣之聚散而生滅,稱為因緣生、緣生、緣成、緣起。因此,由因緣生滅之一切法,稱為因緣生滅法;而由因與緣和合所產生之結果,稱為因緣和合。一切萬有皆由因緣和合而假生,無有自性,此即「因緣即空」之理。若以煩惱為因,以業為緣,能招感迷界之果;以智為因,以定為緣,則能招感悟界之果。  

此外,俱舍論卷六、卷七等,舉出六因四緣之說,六因即:能作因、俱有因、相應因、同類因、遍行因、異熟因。四緣即:因緣、所緣緣、等無間緣、增上緣。其中,六因中之能作因為四緣中之增上緣,其餘五因則為四緣中之因緣。然唯識家則以六因中之同類因通於因緣與增上緣,以其餘五因為增上緣。同類因,為引生等流果之原因,故又稱自種因。亦即俱舍論等以異性之因引生異性之果為因緣之義;唯識家則以種現相望之因果,及種子之自類相續為因緣之義。

原始佛教闡述

十二因緣,佛教重要理論之一,是釋迦牟尼佛陀自修自證得到的真理,指從“無明”到“老死”這一過程的十二個環節,因緣相隨,三世相續而無間斷,使人流轉于生死輪回大海,而不能得以出離。

原始佛教對十二因緣的觀點,不同於依“發智論”創出之後所闡述的十二因緣觀點(後世十二因緣之觀點),而以依經說所述,闡明如下:

1.無明,不知五陰(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)因緣生,因緣實況是無常敗壞磨滅之法,不知者是為無明。

2.行,以為五陰是我、我所擁有者,是名為行。

3.識,為六識,是和名色相互依存而生的覺知,即「識緣名色,名色緣識」。

4.名色,色指六根(眼根、耳根、鼻根、舌根、身根、意根)和五境(色境、聲境、香境、味境、觸境);名即是受、想、行,為法境,指只有名相而無形質。其和識相互依存而生,即「識緣名色,名色緣識」。

5.六入,又稱六觸入處,為每一生之始,指各種感覺器官和思維相緣而生的現在實況(眼色相緣眼識生、耳聲相緣耳識生、鼻香相緣鼻識生、舌味相緣舌識生、身觸相緣身識生、意法相緣意識生),叫做六入,即六根。

6.觸,指根境識具足時的代名詞,即眼色相緣眼識生時,稱眼觸;耳聲相緣耳識生時,稱耳觸;鼻香相緣鼻識生時,稱鼻觸;舌味相緣舌識生時,稱舌觸;身觸相緣身識生時,稱身觸;意法相緣意識生時,稱意觸。

7.(想、行),指在六觸發生時,所引發的苦受、樂受和不苦不樂之感受,以及聯想、對比、分析和判斷,還有意志決定的行為。

8.愛,由於對於因緣實況是無常敗壞磨滅之法不知,故於六根六境相緣六識升起引發樂受時,對此現況產生不當之貪著和想像,就是貪愛。

9.取,就是無明緣行的行,以為五陰是我、我所擁有。

10.有,即為「識緣名色,名色緣識」的循環。名色相緣(六根六境之相緣)升起六識,對識升起貪愛,希望識能夠持續呈現,故驅使六根追逐六境,令六識持續呈現的循環。

11.生,指因「識緣名色,名色緣識」的循環未斷,此(五)陰敗壞已彼(五)陰升起,生命之流連綿不斷,有來生之六觸入處升起,即下一生六根生。

12.老死,凡生者,因因緣自我敗壞的過程,必定歷經衰敗和死亡的過程,以及此過程所產生種種的不如意的痛苦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Diamondsutra 的頭像
    Diamondsutra

    金 剛 經 導 讀

    Diamondsut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