復次須菩提,菩薩於法,應無所住行於布施。

 

此乃金剛經無住布施之文。

 

無住就是般若,般若不住一切法,凡夫法法有所住,故不得般若,若想求般若,一切不可住,不住財色名食睡,乃至不住三身四智五眼六通,古人云:「不與萬法為侶者是何人?」不與萬法為伴侶者,便是般若,所以一切眾生成佛時,什麼也無,惟有般若具足六度萬行,莊嚴佛土,菩薩悟道時亦然,惟有般若,以般若上求佛道,下化眾生。

 

觀音菩薩得般若,尋聲救苦;普賢菩薩得般若,六度萬行齊修;文殊菩薩得般若,教一切菩薩發菩提心,得根本智;地藏菩薩得般若,空地獄,眾生度盡,然後證菩提。所以般若之行,一行一切行,行行遍法界,故經中云:其福德猶如虛空。

 

六度以布施為首,布施有三種:財施、法施、無畏施,捨財而施名為財施,歷代三藏法師說法,令人悟道,稱為法施,觀音菩薩現神力救眾生苦,是無畏施。

 

以菩提心修布施,菩提心不住一切法——不住生死、不住涅槃、不住六根六塵六識、不住欲界色界無色界,於三界九地已證之法亦不住,是謂菩薩於法,應無所住。不住就是布施——內捨慳貪煩惱,外利益一切眾生。

 

不住一切法,自性清淨名為戒波羅蜜,持戒度毀犯,捨離破戒的妄想,是為上求佛道,持戒清淨,以戒福利益眾生,是為下化眾生。菩提心不住一切法,在塵而不染塵,在欲而離欲,名為戒波羅蜜。

 

菩薩於法,應無所住行於忍辱,不住就是無生,煩惱不生,就是忍辱波羅蜜。

 

菩薩於法,應無所住行於精進,用功而不住法,便忘了時間性,是名精進波羅蜜。

 

不住於法行於禪定,「不住」者,空也,一切法空便入定,色空入色定,受想行識空,入受想行識定,火空入火定,水空入水定,空空入空定,能空一切法即得定,是謂菩薩於一切法無所住,而行於四禪八定。

 

菩薩於一切法無所住,所謂六根、六塵、六識等十八界之法無住,無住便是般若,是謂菩薩於一切法,應無所住,行於般若。

 

又,佛弟子中,舍利弗智慧第一而不住智慧,以智慧布施利益眾生,若有所住,便生出自私自利之心;目犍連神通第一,不住於神通而利益眾生;阿難多聞第一而不住於多聞,以多聞結集經藏,利益無量眾生,是為不住於多聞而行布施。

 

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,以長處布施利益眾生,不應住於長處,我們雖然還未開悟,亦可以把自己的長處貢獻出來,布施利益眾生,有所住,便是慳貪,所以凡夫菩薩,亦可以不住於法而行布施。

 

所謂不住色布施,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。

 

「不住色」,財是色之一,不住財就能布施財,不住珍寶之色,亦能以珍寶布施,菩薩不住一切色,是故能以最好之物布施,不住,就是智慧,有智慧就不會起煩惱,所以對財物之色不會慳貪。

 

不住色,是智慧,布施,是慈悲,所以菩薩有智有悲,羅漢不住色,但不肯布施,所以有智無悲,凡夫不但住色,亦不布施,所以無智無悲。

 

「不住法」,法即法塵,三藏十二部語言文字經典,就是法座,不住於法就能布施法,是法施,若住於法,就不願以法布施,是為吝法。

 

不住神力,以無畏神力利益眾生,是無畏施,若有威德而住於威德,不能布施,不住威德,就可以神力布施,例如觀音菩薩神力能救苦,神力能與樂,是為無畏施。

 

所以不住色聲香味觸法,則具足三種施,不但如是,戒亦具足,著色破戒,不著色,心清淨,便是戒,不住聲香味觸法,心清淨,戒亦清淨。

 

如是不住色聲香味觸法,煩惱不生,忍則眾惡無喧,名忍辱波羅蜜。

 

不住色聲香味觸法,空了時間性,是謂精進波羅蜜。

 

不住色聲香味觸法,六塵空,得禪定波羅蜜。

 

不住色聲香味觸法,一切法不住便住於般若。

 

因此不住色聲香味觸法,不但能布施,更能修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般若。

 

須菩提,菩薩應如是布施,不住於相。

 

布施時,不應住我相,若「有我」布施,將來便「有我」受果報,亦即有我入生死,無我布施,則無我受果報,誰受生死?

 

菩薩布施,不住我相,「我」則無限量,週遍法界,以法身真我,供養大眾。

 

布施時,若有受施的人相,便會有揀擇,有分別心,則心量小,心小福亦小,梵網經云:「供養五百羅漢菩薩僧,不如僧次一凡夫僧。」供養五百羅漢菩薩僧是分別心,在大眾中僧次一凡夫僧是無分別心,有分別心不及無分別心,布施時若無受施的人相,則無分別揀擇心。

 

菩薩布施,不住於人相,人相無限量,上供四聖,下濟六道。

 

布施時,若著所施的物相,物有大小,福亦有大小,故福有限量,有限量是有為法,無為法無限量。

 

菩薩布施,不住物相,物相便無限量,布施物週遍法界,福德亦週遍法界。

 

菩薩不住相布施,內不見有布施的我相,外不見有布施的物相,亦不見有受施的人相,三輪體空,是為無相布施。

 

何以故,若菩薩不住相布施,其福德不可思量。

 

為何要以無相布施?

 

不住相布施是無為法,無為法無相,無相即無大無小,既無大小,故福德不可思量。住相布施是有為法,有為法有相,相有大小,故福德可以思量。

 

是故世尊拈花示眾,迦葉微笑,一花雖小,但一朵花可以供養法界如來。

 

須菩提,於意云何,東方虛空可思量不。不也,世尊。

 

東方虛空無有大小,故不可思量。

 

須菩提,南西北方、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。不也,世尊。須菩提,菩薩無住相布施,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。

 

世界中大者莫過虛空,一切性中大者莫過佛性,何以故,凡有形相,不得名為大,虛空無形相,故名為大。眾生心性有限量,例如惡性不含善性,剛性與柔性不能並住,此乃限量,不得名為大;佛性則無有限量,善惡均能覺,非動非靜,覺動覺靜,故名為大。

 

虛空中無東西南北,若見東西南北,亦是住相,不得解脫;佛性本無我人眾生壽者,若有四相,即是眾生性,不名佛性,亦所謂住相布施也,菩薩行施,不住於相,無所希求,其所獲福德,如十方虛空,不可較量。

 

須菩提,菩薩但應如所教住。

 

須菩提請問世尊:「云何應住?」佛言:「應如是住。」——

 

無住而住,就是住於菩提心,布施無住,布施的功德便住於菩提心,持戒無住,持戒的功德便住於菩提心,忍辱無住,忍辱的功德,住於菩提心,禪定無住,禪定的功德,住於菩提心,菩薩修六道萬行,一一離相,無相的功德,住於無相的菩提,故云「菩薩但應如所教住。」

 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iamondsut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