須菩提白佛言,世尊,頗有眾生,得聞如是言說章句,生實信不。

 

此乃金剛經正信之文。

 

須菩提知道世尊所說的是大乘法,小乘的羅漢也不易解,更何況未出輪迴的眾生,所以問,可有眾生,得聞「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」的章句,親見法身如來,而生實信。世尊又謂布施無相,那一個人見到布施無相,而能相信無相的妙行呢?須菩提意謂,眾生一定要見到三輪體空,才能生實信。

 

修行用功,若能夠見到諸相非相,即見法身如來,能夠見到法身如來,就算在任何艱苦的情形下,也不會退心,若只有汎汎而信,而未見法身,遇境逢緣,被五欲六塵之境所轉,便生退心。

 

從前我認識一位居士,很誠心修行,甚至如來的舍利,也給他求得,後來年老時,他開始有點糊塗,我再次見他時,他說自己身體不好,要食狗肉,我很替他可惜,從前他的致誠心,可以求得釋迦佛的舍利,現在年老時,反而食狗肉,可知道他未曾有一個實信,只是汎汎而相信,為何他可以得到舍利?那是他的一念誠心所感,但未見法身如來,所以未生實信,只是汎汎而相信。例如朝普陀山,不是每一個人朝普陀山回來之後,一定會轉好的,有些人依然故我,皆由未曾有一個實信。實信真實,真實地相信佛教,是為正信。

 

見到法身如來,法身就是般若,般若就是佛性,佛性就是菩提,既然得見菩提,又怎麼不會相信,又怎麼會生退心呢?

 

佛告須菩提,莫作是說,如來滅後,後五百歲,有持戒修福者,於此章句,能生信心,以此為實。

 

如來說法,若無人相信,如來是空說。如來言不虛發,如來金口出言,不會空說,如來說「若見諸相非相」,須菩提以為在法會中無人相信,其實除了須菩提相信外,還有一千二百五十位阿羅漢會相信,焉能說「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」,所以世尊謂須菩提:「莫作是說。」

 

不但現在有人相信,如來滅後,亦有人相信,信什麼?信「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」的般若妙法。

 

「後五百歲」者,如來滅後,有五個五百歲,第一個五百歲,解脫堅固,其中有龍樹菩薩,優波鞠多尊者,度無量人,依如來的遺教,得解脫之果。

 

第二個五百年,禪定堅固,佛弟子雖未得解脫之果,有修四禪八定、有修念佛三昧、有修數息觀、有修空觀等,皆得禪定三昧,在此五百歲中,亦有人相信般若。

 

第三個五百年,多聞堅固,佛法開始流入中國,常時有鳩摩羅什法師、道安法師等,一個寺門中,最少住上五百位和尚,道安法師講經時,最少有一萬人聽法,是為多聞堅固,在此五百歲中,亦有人相信般若。

 

第四個五百年,寺廟堅固,在六祖菩薩時代,恰巧是佛滅後二千年,馬祖興叢林,百丈立清規,到處是佛堂,是為寺廟堅固,辦道場求福,在此五百歲中,亦有人相信般若。

 

第五個五百年,鬥諍堅固,各立門戶,學者無所適從,但仍有人相信般若。

 

在最後的五百年中,有努力求福求慧者,嚴持如來清淨戒,由清淨戒得見如來無相戒。

 

例如殺生,殺了一條魚、一隻雞,是有相,不殺生即無殺,無殺即是無相,戒是無相,功德亦是無相,如是不盜、不淫、不妄,亦是無相。

 

「修福」者,福有三種:布施、持戒、禪定,文中指的是修禪定的福;佛滅後第五個五百年,佛弟子持無相戒,修無相定,依此章句,能生信心,信心清淨,得見法身如來,知道法身才是真實,故云「以此為實」。

 

當知是人,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,已於無量千萬佛所,種諸善根,聞是章句,乃至一念心生淨信者。

 

「諸相」我已見到,但是還未見到「非相」,皆由自己的善根還未成熟,所以要多種善根,如何種善根呢?

 

地藏經云:若有善男子善女人,於佛法中種少善根,一毛、一塵、一沙、一渧,地藏菩薩,即以道力擁護是人,漸修無上,不令退失。

 

所以若不在佛法中種善根,就是以恒河沙七寶布施,也只得人天的果報,是有漏的因,生死的果,決不能成佛。所謂修行者,就是栽培自己的善根,聞了佛法便有善根,要好好的栽培。

 

善根是於佛法中來,悟與不悟,看你可有善根,早悟或遲悟,也得看你善根成熟還是未成熟。

 

種善根者,如地藏經所說,於諸佛所而種善根,故云「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」,善根成熟,方可解般若。此外,誦經、念佛、拜佛、參禪,也是種善根,應該勇猛精進,念念佛、念念種善根。

 

「已於無量千萬佛所,種諸善根」,是指長遠心,以長遠心修行,直至善根成熟,一聞法,便大徹大悟。

 

馬祖二十年不開口,二十年種善根,南泉祖師得法後,三十年不下山,達摩祖師九年面壁,九年種善根,是謂已於無量千萬佛所,種諸善根,善根成熟,就是聞法開悟之時,所以種善根須有長遠心,善根由種子而增長,因增長而成熟,善根成熟,聞法即悟。

 

應以何身得度,觀音菩薩即現何身而說法度之,為什麼觀音菩薩不現身向我們說法呢?因為我們的善根未熟,若善根未成熟,就是觀音菩薩向我們現身說法,我們也不能開悟。諸佛如來出現世間,都是在眾生善根成熟之時,是故釋迦世尊初轉法輪之時,五比丘證阿羅漢果,百萬諸天證無生法忍。

 

聞是章句,一念生淨信,念念生淨信,念念生淨信是由最初第一念而生,在最初一念清淨信心中,見到自己的佛性,知道佛性才是真實。因此,「一念生淨信」,是屬於十信位的菩薩,傅大士云:「信心生一念,諸佛盡能知,修因於此日,得果未來時,三大經多劫,六度久安施,薰成無漏種,方號不思議。」

 

從「念信心而修因,以十信為因,進而至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覺、妙覺,而得佛果,故云得果未來時。

 

由一念信心而修佛因至成佛果,須經三大阿僧祇劫修六波羅蜜,把八識田中有漏的種子薰成無漏,轉阿賴耶識為大圓鏡智,普照十方世界,所以信心生一念,是成佛之因,經云:「十善菩薩發大心,長別三界苦輪海。」見法身後,生死已了,雖然還未成佛,但是已經長別三界輪迴苦海。

 

修行不難,天天的念佛誦經坐禪,但是難在一念生淨信,我們不但未曾有一念生淨信,反而念念妄想昏沈,未曾有一念狂心頓歇,歇即菩提。

 

上文我曾經引用涅槃經中兩句法語:「發心究竟二不別,如是二心先心難。」發心及究竟成佛,等一無異,惟是二者之中,先心最難,即是一念生淨信者。果從因生,不是因從果生,一念生淨信是佛因,佛因較難,但只要有一念淨信的佛因,將來自然有成佛的佛果,所以「乃至一念生淨信者」的功德很大,有誰知道呢?

 

須菩提,如來悉知悉見。

 

一念淨信的功德,乃至菩薩、聲聞、緣覺,也不知道,惟有如來知道,此文中「如來」,是指十方如來,不是單指釋迦牟尼佛。「如來悉知」,「悉」,乃「盡」的意思,佛心盡知,佛眼盡見。

 

是諸眾生,得如是無量福德。

 

見佛法身,一念生淨信,就是見性,任何功德都不及見佛性的功德大。

 

「是諸眾生」者,雖云見性,但還是眾生,因為第一念見,又不知何時何日,於第二、第三念再見,不過第一念見了之後,信心成就,永不退轉;「得如是無量福德」,佛性內有無量福德,所以見佛性的福德亦無量。

 

何以故,是諸眾生,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,無法相亦無非法相。

 

五蘊和合為我,從五蘊起執,有我相,空五蘊即見法身,法身無相,所以見法身後,不再有我相。

 

四大和合為人相,命終時,地歸地、水歸水、火歸火、風歸風,四大分散,何來有人相?所以見法身後,不後再有人相。

 

法身無生,無生則無滅,生滅的妄相心滅,眾生相亦滅,故無復眾生相。

 

既不執身為我,便沒有長短壽之分別,所以無復壽者相,是故悟道之人,生死來去自由,能夠坐脫立亡。

 

無法相者,悟道之人,離名絕相,不再執著三藏十二部諸法的名相,但亦不執著謂無三藏十二部的名相,故云「亦無非法相」,若言無三藏十二部,便是謗法。

 

何以故,是諸眾生,若心取相,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,若取法相,即著我人眾生壽者,何以故,若取非法相,即著我人眾生壽者,是故不應取法,不應取非法,以是義故,如來常說,汝等比丘,知我說法如筏喻者,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。

 

「是諸眾生」,指未悟道之人,眾生未悟道,未生一念淨信以前,若見相,便立即取相,相就是境,都是虛妄,若取相,則有我、人、眾生、壽者,是謂無明。

 

有些人執法相,法相者,三藏十二部諸法的名相,其實法相是讓我們依著來修行,不是要我們去取著,言我能解名相,其實所解的是名相,能解的是誰?是妄想。所謂「名相妄想,真智如如。」名與相是二法,解名相的是妄想,妄想滅,得真智,名相滅,見如如之理,若取名相,心內便著我人眾生壽者四相。

 

假如不取諸法的名相,卻去取諸法的非相,認為不須依三藏十二部的經典修行,你教他念佛,他說不須要念佛,你教他持戒,他說不須要持戒,你教他拜佛、坐禪,他說不須要拜佛、坐禪,名為取非法相,亦名為謗經,所謂「離經一字,是為魔說」,亦著了我人眾生壽者。

 

其實佛說法是無定的,眾生著空,如來說有,以有破空,但不可執有,故云「不應取法」;眾生若著有,如來便說空,以空破有,但亦不可執空,故云「不應取非法。」

 

上來「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」,一念相應,見到法身如來,見到自己本來面目,其福德猶如虛空,從此無四相、無法相、亦無非法相,從性起修,直至成佛。未曾有一念生淨信者,那麼,就要小心,修行第一個條件,切莫取任何相,取相便迷性,若見相而不取相,離相便見性。

 

何謂取相?取相即取法,法者,一切法,簡而言之,不離一個「有」字,「有」莫取,「非有」亦莫取。修行時,不是見「有」便見「無」,見有之時,不取有相,過了「有」關,見無之時,不取無相,過了「無」關,要透過「有」、「無」二關,才能悟道。

 

例如坐禪時,妄想來,不取妄想,妄想便滅去,滅了之後,昏沈又來,昏沈又是一個相,不取昏沈相,昏沈便滅去,滅了之後,妄想相又來,如是妄想及昏沈相間而現,若離妄想及昏沈,便能得定,「是故不應取法,不應取非法」,法即是「有」,非法,即是「無」,以「有」、「無」概括一切,所以法及非法,皆不應取。

 

昔日趙州門下,有一學人,向趙州老人告假,到南方參學去,趙州老人云:「有佛處不得住,無佛處急走過,三千里路逢人,不可錯舉。」那位學人即時醒悟過來,不再去參學。

 

到南方參學不外是想見性,見性之路,依法華經說,有五百由旬,依趙州老人說,是三千里路逢人,但未見以前,在三千里路程內可能見到佛,所以有佛處不得住。有佛既不住,無佛又如何?無佛處急走過,離有佛無佛兩邊,就是行於中道,就是般若,所以云三千里路逢人,不可錯說。

 

「以是義故」,以不取二邊的中道義故,「如來常說」,如來於方等八年、般若二十二年,說的也是這個道理,對誰說呢?對比丘說,因為比丘求了生死,在家二眾未必求了生死,故云:「汝等比丘,知我說法,如筏喻者,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。」如來所說的法,都能度人離生死苦海,到涅槃彼岸,到了彼岸後,如來所說的一切法都要捨,何況世間法,更要捨。

 

其實捨法即是捨心,法捨至極點,心亦捨,心與法相連,法盡,心亦盡,法絕,心亦絕,所以捨法就是捨心,若還有一法在,即是未肯捨心,例如要保護黃金,不是有一法保護黃金,是你的心要保護黃金,若肯捨黃金,你的心亦捨掉,是故捨法即捨心,捨心即捨法,心法俱捨,心空法盡,即到彼岸。到了彼岸,船要捨,心亦要捨,法窮心盡,即見如來;修行無別法,惟「捨」而矣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iamondsut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