須菩提,於意云何,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。

 

道,只有一個,悟,亦無兩個,眾生悟道,與佛無異,如何能悟道呢?先要認識清楚何為道?道是不生不滅,無來無去,非一切法,清淨本然週遍法界。道是無相,若想求道,一定要達無相的境界,方能與道相合,若著有相,任汝無量劫修行,以有相求覓無相的道,如何能求到呢?所以一定要捨離有相,修無相行。

 

無相即無為,有相即有為,以無相的心,求無相的道,能求的(心)是無相,所求的(道)亦是無相,無相與無相合為一體,便悟道。有與空是合不來,一定要以空,才能與空相合,空與空相合,便成一體;再舉一例,若想與水和合,一定要用水,水與水合,便合為一體,若用泥,泥與水是合不來,一定是水合水,空合空。

 

釋迦佛說法四十九年,句句無為,未曾以有為法繫縛眾生,所謂戒定慧三無漏學,以無漏法度眾生:戒是無相,定是寂滅,慧是無住,以此戒定慧,才能出苦海,所以應修無為法。例如念佛,念至無念而念,才算有點進步,但還有「我」在,有我仍是有為法,要念至無我念佛,才是無為,才能悟無生忍,若還有我相在,有我便有生,那又如何可以花開見佛悟無生法忍呢?所以念佛是從有念而念、無念而念、再進一步無我而念,即念佛時無我相,無我相,心即空,以無相念佛的心,才可以求無相的道。

 

此段文是說得菩提道,得道時沒有能得所得,如空與空合時,沒有能合所合,既無能合所合,則無能得所得,但亦不能說無得,彼空與此空相合不能說無合,得道時就是這個境界,得時無能得所得,是為無得而得,是真真得無上道,此文的大意就在此。

 

須菩提聞說修行至法極心盡時,便到彼岸,心內便起疑問:「既無心又無法,到彼岸時得個什麼菩提法?若是無心,誰人得法?如來是得法才說法,有得才有說,無得又以何說法?究竟如來有沒有得法?若有得才說法,不應要我們捨法,若無得無說,才可以叫我們捨,究竟如來有沒有得菩提?」

 

佛知須菩提有此疑,故問須菩提:「如來有否得菩提?」

 

如來得菩提,不是從外而得,如水合水,如空合空,無能合所合,如來得菩提,菩提無相,如來亦無相,無相與無相合,名為得菩提。

 

何以如來無相?如來心空寂,能所心滅,故得菩提,凡夫能所心未滅——「能」是知,「所」是妄想——例如聰明的人,「知」道自己心內「想」什麼,便是有能有所,既有能所便有相,有相又如何得無相的菩提?如來亦不過修行用功,至能所心滅,心空,心空即無相,無相的智慧就是無相的菩提,所以能所心滅,便是菩提,那麼如來得個什麼?

 

水流入大海,何曾得大海,水就是大海,大海就是水,無能得所得,如來得菩提是無為法,無為法無兩個——得、不得。

 

菩提不能說有得,有得就是妄想,又不可說無得,無得亦是妄想,妄想不空,不能得菩提,妄想空,就是菩提,若妄想已空,更不能說得與不得,這就是不二法門,故云「如來得阿耨菩提耶?」

 

其實此段文所講的,是菩提無得之文,免得眾生依真起妄。依真,妄亦起,真若不立,妄亦不生,聞說真,便依真起妄,所以得菩提是無得,不令眾生依真起妄。

 

這部是般若經,般若是大火聚,一點也不能執,古人云:「太末蟲,處處能著,獨不能著火焰之上;眾生心,處處能緣,獨不能緣般若上。」般若不能被攀緣,從前依生死起執著,起煩惱作業,現在豈能依般若起惑作業?

 

得菩提者,如寤時人,說夢中事,心縱精明,總不能將夢中事指示於人,是故得菩提是無得而得,不可執、不可著、不可取,若取菩提,我人眾生壽者四相則現前。

 

煩惱是沿真而有,金剛經中,處處指出依真起妄,亦剖析得最透徹,所以真尚不立,何況是妄,真妄兩亡,就是到家之日,因此得菩提,是無得而得。

 

如來有所說法耶。

 

如來說法的目的,是去除眾生煩惱,若有眾生煩惱盡,那麼如來無所說,若眾生煩惱未空,如來便要說法治眾生煩惱病,所以不能謂如來無所說。

 

須菩提言,如我解佛所說義,無有定法,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亦無有定法,如來可說。

 

菩提即是覺,覺有,有滅,有滅即非有;覺無,無滅,無滅即非無;如是覺生非生、覺滅非滅、覺一乘非一乘、覺三乘非三乘,是故無有定法,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若有定法,眾生便執著菩提是有,取有,四相亦跟著生起;若云菩提是無,眾生便取著無,四相亦跟著生起,取有取無,執大執小,都是依真起妄,所以菩提是無定,不可執、不可著、不可取,故云「無有定法,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。

 

無有定法又是什麼呢?就是無為法,若有定法,定於惡著惡,定於善,著善,定於有,執有,定於無,著無,定於小乘,執小乘,定於大乘,執大乘,無定,則無執,故無有定法如來可說。

 

菩提只是一個假名,如來說種種法逗眾生種種機,對業障重的眾生教以念佛觀,對散亂的眾生教以數息觀,多欲的眾生教以不淨觀,愚痴的眾生教以因緣覬,瞋恚眾生教以慈悲觀,是故如來無有定法可說,維摩經云:「佛以一音演說法,眾生隨類各得解,皆謂世尊同其語,斯則神力不共法。」佛以一音說法,小乘人聽到的是小乘法,大乘人聽到的是大乘法,所以佛初轉法輪時,五比丘證阿羅漢果——是小乘法;八萬諸天證無生法忍——是大乘法。

 

何以故,如來所說法,皆不可取,不可說,非法、非非法,所以者何,一切賢聖,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。

 

如來得菩提是無為法——無得而得;如來說法,也是無為——無說而說,所以如來所說的法,皆不可取。

 

取,即心取,如來所說的法,過凡心境界,心行處滅,才可領會,心行未盡,不能領會。凡心的境界是有為,有生死,有生滅,無為的境界才是涅槃,所以凡夫以妄想心不能取如來的法,若果念佛念至心滅,當下即能領會,或是持咒至心空,亦能領會,法華經云:「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知。」不可以思量心、分別心,取如來的法,思量分別心盡,便能領會如來的法,若思量分別心未盡,你還未能領會如來的法,故云「皆不可取」。

 

心如何才滅?念佛念至心法兩亡,就是心行處滅。

 

如來所說的法既不可以妄心取,那麼可以口說嗎?亦不可以口宣說,如來所說的法,超過凡夫言語界,不能用凡夫言語表達出來,是為不可說,惟有語言道斷,才可以明白如來的法,語言未斷之時,就是用多劫的時間,也講不出來。法華經云:「是法不可示,言辭相寂滅。」一乘之法,不可以指示,更不可以言辭表達出來,法華經又云:「諸法寂滅相,不可以言宣。」諸法的寂滅相,不可以用言語宣說出來。

 

既不可以說,那麼就不說嗎?又不是不說,語言道斷,就是說法,古人云:「達摩西來一字無,全憑心裏用功夫,若以紙上談佛法,筆尖點乾洞庭湖。」

 

法眼祖師未悟道以前,很喜歡研究肇論,曾到處參學,有一次,因雪阻,在羅漢琛禪師處掛單,琛禪師與他談肇論,禪師說:「肇論云,天地與我同根,請問上座與山河大地,是同是別?」法眼說:「別!」琛禪師豎起兩個指頭,法眼改說:「同!」琛禪師又豎起兩個指頭。

 

兩個指頭,不能說同,又不能說異,兩個指頭不一樣,所以不能說同,兩個指頭同一掌出,所以又不能說別;意思是,山河大地與我,不可以說同,又不可以說別。

 

第二天,雪停了,法眼向琛禪師告假,禪師送他到門外,說:「佛法說三界唯心,萬法唯識,對麼?」「對!」琛禪師指著門外一塊大石說:「那一塊石,究竟是在你心內,抑或是在你心外?」法眼說:「在我心內。」琛禪師說:「行者,何苦把石頭放在心內!」法眼啞口無言,立即放下衣包,依止琛禪師。

 

法眼用三十天講言說道理,琛禪師不認可,說:「佛法不是這個。」法眼云:「某甲辭窮理極。」琛禪師說:「若論佛法,一切現成。」法眼當下開悟。

 

辭窮就是語言道斷,理極,就是心行處滅。修行至心盡言絕之時,才能夠明白佛法,心行未盡,未解佛法,更不會說法,所以云如來所說的法,不可以心取,更不可以口說。

 

語言道斷就是不可說,心行處滅就是不可取,那又是什麼呢?就是非法、非非法。

 

如來所說的法,不是有(非法),又不是無(非非法),黃檗禪師云:「法本不有,莫作無觀,法本不無,莫作有觀。」法不是有、不是無、不是亦有亦無、不是非有非無,離四句,絕百非,就能見到諸法的實相,諸法的實相亦即無為法,無為法不可以說有——有生死;更不可以說無——無生死。無為法內既無生死,何來有生死滅?有為法有煩惱可斷,無為法中,既無煩惱,何來斷煩惱?

 

一切三賢十聖,皆證無為法:從有為——有煩惱可斷,入無為——煩惱空,無煩惱可斷,便是無為。

 

小乘以初果、二果、三果為賢,四果阿羅漢為聖,大乘以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為三賢位,十地菩薩為十聖位。雖云無煩惱,亦有賢聖之差別,猶如大海,大海是一,但是大海有淺有深,是故有差別;無為法是一,但亦有賢聖之差別:

 

初果見惑煩惱空,阿羅漢果是見思煩惱空,菩薩不但見思煩惱空,所知障亦空;小乘以我空得無為,大乘以我、法二空得無為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Diamondsutra 的頭像
    Diamondsutra

    金 剛 經 導 讀

    Diamondsut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