爾時須菩提白佛言,世尊,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,云何應住,云何降服其心。

 

金剛經至此,已說了半卷,世尊再繼續講下半卷,有講者認為金剛經說至此已講畢,下半卷只是重講,依我本人愚見,佛在世時,弟子非常有智慧,所以不須佛重講,那麼下半卷又是什麼?

 

須菩提聞說金剛經義不可思議,果報亦不可思議,欲想一切眾生皆發菩提心,故請問如來:「善男子善女人發無上正等正覺心,云何應住?云何降伏其心?」

 

發菩提心,不是說說便算,必須要實踐,例如趙州老人,四十年但看個「無」字,不雜用心,住於菩提,降服無始劫以來妄想習氣,而大徹大悟。只要念念住菩提,即能念念降服其心,所謂「道也者,不可須臾離,可離非道」,是故一時不在,如同死人,大似行屍走肉,那得稱善男子善女人。

 

下文佛告須菩提,發菩提心者,應滅度一切妄想眾生,當滅度時,不見有一眾生實滅度者,若見有滅,菩薩即有我相,又有我能滅度的人相,又見有數數滅度的眾生相,又見有相續滅度的壽者相,有四相在,著相迷性,不見菩提,即非菩薩,若無四相,離相見性,即住菩提,是為菩薩。所以離四相就是發菩提心,此外,實無有法發菩提心者。

 

所以上半卷所述之降服其心,是降服我執之心,下半卷所說的,乃降服其法執之心,菩薩若依法而生愛,是為菩薩頂墮。

 

佛告須菩提,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,當生如是心,我應滅度一切眾生,滅度一切眾生已,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。

 

此乃降心之文。

 

其實此品可分五階段來說:1、發心菩提,2、降心菩提,3、明心菩提,4、出到菩提,5、無上菩提,即成佛之時。

 

此文與上半卷又有不同之處,上半卷所說的妄想眾生,介紹得很清楚:若卵生、若胎生、若濕生、若化生、若有色、若無色、若有想、若無想、若非有想非無想。下半卷講的,只要是煩惱妄想的眾生就要度,不須要分析是什麼類的眾生,故云滅度一切眾生。

 

為什麼不說清楚呢?妄想即生即滅,根本就看不清楚是什麼妄想,若妄想即時起即時度,無量的妄想可以一時消滅,故云「滅度一切眾生」。一切眾生一時度,不是慢慢度,妄想滅了之後,度個什麼?妄想未起,你不必去度,以般若觀照之即可,妄想一起,即時度。

 

妄想即起即度,你不知道它是什麼妄想,是貪、是瞋、還是痴?因為它還未完全成熟現出來,你已經把它度去了,即生即度,所以不同上來卵生胎生等妄想,這些是妄想生起以後的境界,屬於賊後興兵,古人云:「不怕妄起,只怕覺遲。」念一起就覺,覺速滅速,二事相宜,不要待妄想成熟後才去慢慢滅,是故此文乃降心菩提。

 

何以故,須菩提,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,則非菩薩。

 

若菩薩見有能度眾生的心便是我相,見有眾生可度是人相,見有涅槃可求是眾生相(眾生樂求涅槃,厭惡生死,是謂眾生相),見有涅槃可證是壽者相,有了四相,無邊煩惱亦起,便不能度眾生,故不是菩薩。

 

所以者何,須菩提,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。

 

何以無四相便是菩薩呢?發了菩提心後才可以稱為菩薩,但是實實在在無有一法發菩提心,一切法空,就是菩提,空中那裡有一法可發菩提心?我人眾生壽者四相空,菩提心現,是故四相空就是菩提,不是離了四相之外,另有一法可以發菩提心。例如殺戒,不殺生就是持戒,不是離了不殺生之外另有殺戒,故實實在在無有一法發菩提心。

 

若云以慈悲喜捨發菩提心,菩提心內本來就具有慈悲喜捨,焉能以慈悲喜捨發菩提心?若以慈悲喜捨發菩提心,慈悲喜捨便在菩提之上;若云以六波羅蜜發菩提心,菩提心內本來亦具足六波羅蜜,又焉能以六波羅蜜來發菩提心?若以六波羅蜜發菩提心,六波羅蜜即在菩提之上,菩提便不能稱為無上菩提,既是無上菩提,焉能有一法在菩提之上,可發菩提心?

 

然則如何發菩提心呢?布施空就能發菩提心,戒律空、忍辱空、禪定空、智慧空、念佛法門空、慈悲喜捨空,不見有一法可得,就是發菩提心。

 

須菩提,於意云何,如來於然燈佛所,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。不也,世尊,如我解佛所說義,佛於然燈佛所,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
 

上文講「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」,此文世尊問須菩提,如來昔日在然燈佛所,是否有法得菩提?須菩提答:「不也!」

 

釋迦如來於然燈佛所,聞法心空,無得法之心、無得法之人、亦無所得之法,心空、人空、法空,不見有一小法可得,「無有法」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
 

此乃明心菩提,一切法空,就是明心,無法可得,便得菩提。

 

佛言,如是如是,須菩提,實無有法,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須菩提,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,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,汝於來世,當得作佛,號釋迦牟尼。

 

這段文很重要,得菩提與否,只是一線之差,差之毫厘,失之千里。有法,不得菩提,無法,即無得,就是得菩提,有法則有得,不見菩提,所以世尊再詳細的解釋其義理。

 

有法即有心,有心即未能空心,心不空,如何明心?有法亦即法不空,法不空如何得法?既不明心又不得法,然燈佛又怎麼能為釋迦授記?

 

佛於然燈佛所,無一法可得,是謂明心菩提,明心就是菩薩,故然燈佛與釋迦如來授記,若當時世尊有戒法、定法、慧法、六波羅蜜之法可得,是為法執,著了法執,以為有法可得而得菩提,然燈佛則不與世尊授成佛之記。

 

所以我們不能執任何一法,例如念佛,念至無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四相空,便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
 

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,作是言,汝於來世,當得作佛,號釋迦牟尼。

 

一切法空,實實在在無有一絲毫小法可得,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是故,然燈佛與釋迦如來授記。

 

授記,是如來金口所說,將來必定成佛,授記時的名號,成佛時決定不會改變。

 

何以故,如來者,即諸法如義。

 

此乃出到菩提,謂出離生死的此岸,到涅槃的彼岸。

 

義即理之意,「諸法如義」,即諸法的真理是也。

 

一切法從緣而生,緣生性空,是故一切法皆是空,萬法一如,是諸法的空義,亦即諸法的如義。布施空、忍辱空、般若空、三十二相空、微塵空、世界空、萬法歸空,此空與彼空一如,無二無別,古時空與現在空亦一如,就是諸法的如義。

 

如來者,是諸法的空義,有一法不空,不能稱為如來,一切法空才稱為如來。

 

如來者,是諸法的無生義,一切法無生,從無生而來,來成正覺,無生亦是諸法的如義。

 

如來者,是諸法無滅義,一切法無滅就是如,從無滅而來,來成正覺。

 

如來者,是諸法無相義,從無相而來,來成正覺,是名如來。

 

如,汎指空、無生、無滅、無相、無來、無去等,有相、有生滅去來,不是如,無相、無生滅去來,一切法空,此空與彼空無二無別,便是一如,一如,是打成一片之意;到了彼岸,萬法皆如,煩惱即菩提,一切法都是佛法。

 

是故諸法如,到彼岸,諸法不如,是此岸,所以這一品古人名為「出到菩提。」

 

若有人言,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
 

說到這裡,有些人會有點疑問:不錯,釋迦佛發菩提心時,「無有法」而發菩提心,亦無有法而得菩提,因為菩提是諸法的如義,一切法空便見諸法的真如,但是如來成佛時,可能有法可得,故云「若有人言,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,有些人認為如來坐道場成等正覺時,有菩提之法可得。

 

須菩提,實無有法,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
 

佛坐道場,亦無有法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「我始坐道場,不得一切法,空拳誑小兒,誘導於一切。」一切法空,才能得菩提,法空即心空,心空即明心,若法不空,心不明,不能得菩提,故云「實無有法,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。

 

須菩提,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於是中無實無虛。

 

所得心空,法體空寂,是為無實;寂滅體中,一切智具足,萬行俱備,恒河沙功德用之不盡,是為無虛。

 

菩提無有一法可得,是為無實,惟是從菩提流出三身、四智、五眼、六通,是為無虛,例如摩尼珠,其體清淨是無實,而能流出一切寶即無虛。

 

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。

 

一切法從因緣生,是故一切法性空,是謂無實;一切法由種種因緣和合而生,假名有,是謂無虛;未曾有一法不是從緣而生,故一切法都是佛法。

 

「青青翠竹,皆是真如。」青青翠竹從種種緣而生起,其性本空,所以是真如,「鬱鬱黃花,無非般若。」黃花也是從緣而起,也是性空,是故黃花無虛無實,無虛無實就是般若,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。

 

須菩提,所言一切法者,即非一切法,是故名一切法。

 

世尊為免世人誤會:既然一切法是佛法,那麼世間法、求名求利的法,也是佛法。是故世尊解釋:若能「即非」世間法,便是佛法。「即非」,就是不分別、不執著、一切法空、離一切相,便是佛法。

 

悟道之人,觀世界如幻如化,無有一法不幻化者,是為「即非一切法」,所以悟道之人,水月道場,空花佛事,降服鏡裏的魔軍,成就夢中正覺,遊戲人間,觀一切法都是幻化,所以一切法即非一切法;一切法空,不分別、不執看、離一切相、見一切性,是名一切法。

 

須菩提,譬如人身長大,須菩提言,世尊,如來說人身長大,則為非大身,是名大身。

 

人身長大,是緣起,當體即空,無長大之相可得,長大即非長大,非長大是無限量,週遍法界,就是法身,法身才是大身。若能一切法即非一切法,便見法身如來。

 

色身有對待,因短而說長,因小而說大,是故有長有大,法身無對待,是故非長非大,能夠離色身之長大相,即見到非長非大的法身,是名大身,所謂幻化空身即法身,這就是佛法。

 

須菩提,菩薩亦如是,若作是言,我當滅度無量眾生,則不名菩薩。

 

菩薩亦如是,應了知一切法都是幻化,度眾生亦是幻化,云何有我人等相?所謂「諸法從本來,常自寂滅相」,寂滅,就是度眾生,眾生有生滅,生滅滅已,寂滅現前,就是度眾生;證寂滅,才是真正度眾生,生滅不能度眾生,因為眾生是生滅,我們也是生滅,生滅焉能度生滅,只有生滅滅已,寂滅現前,才能度眾生。惟是寂滅體中,無眾生相、無我相、無涅槃相,我亦寂滅、眾生亦寂滅、滅度亦寂滅,是故菩薩不應作是念,我當滅度無量眾生。

 

若菩薩作是念,我當滅度無量眾生,認為有眾生、有我、有滅度,著了我相、眾生相、滅度相,迷失自己的佛性,迷性則煩惱起,有煩惱只可以稱為眾生,不可以稱為菩薩。

 

何以故,須菩提,實無有法名為菩薩。

 

一切法空,菩薩法亦空,是故實無有法可得名為菩薩。

 

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。

 

一切法空,空中無我、人、眾生、壽者。

 

須菩提,若菩薩作是言,我當莊嚴佛土,是不名菩薩。

 

若菩薩不領會般若的真義,而作是言:「我當築塔、建廟、印經、布施供養等莊嚴佛土。」有能莊嚴的寶塔等,所莊嚴的佛土,心有能所,心不清淨,是虛妄心,不是菩提心,故不名菩薩。

 

何以故,如來說莊嚴佛土者,即非莊嚴,是名莊嚴。

 

佛土就是心土,心土中有慈悲喜捨、有戒定慧、有六度萬行,以心土中的慈悲喜捨、六度萬行,莊嚴心土,無能莊嚴,無所莊嚴,即非莊嚴,是名真莊巖。

 

猶如大海,起無量的波浪,莊嚴大海,大海是海水,波浪也是海水,那裡有能莊嚴?海水一體,那裡有所莊嚴?實是大海莊嚴大海,無能莊嚴、無所莊嚴。

 

無能所莊嚴,即非莊嚴,是自性莊嚴,是名真莊嚴。

 

須菩提,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,如來說名真是菩薩。

 

通達,即了解之義,菩薩要通達一切法無我——布施無我,不見有布施相,是名真布施;說法無我,不見有說法之相,無法可說,是名真說法;忍辱,不見有忍辱的我,即非忍辱,是名真忍辱;不見有微塵的我,微塵即非微塵,是名清淨微塵;煩惱無我,煩惱空;涅槃無我,證大般涅槃;眾生無我,眾生得度;諸佛無我,諸佛成佛。

 

若布施有我,是眾生布施,說法有我,是眾生說法,忍辱有我,是眾生忍辱。菩薩忍辱,不見有忍辱的我,亦不見有辱可忍,若菩薩通達一切法無我,如來說名真是菩薩。

 

「無我」是什麼?無我就是無為法,有我,是有為法,無為就是法身,法身無我而無不我,法身無法而能生一切法,法身無為而無不為,法法無我,法法亦是我,未有一法不是自己,古人云:「天地與我同根,萬物與我一體。」無我,所以天地與我同根,無我,所以萬物與我一體,是故佛法不是消極,是積極。

 

上來幾段文是講證得法身,下文講以法身為體,從體起用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Diamondsutra 的頭像
    Diamondsutra

    金 剛 經 導 讀

    Diamondsut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